〖嘉城社区网〗's Archiver

mwh127 发表于 2009-2-26 19:41

上海谋求城乡一体化发展 向"6000平方公里"寻发展

上海谋求城乡一体化发展 向"6000平方公里"寻发展
2009-02-26 09:14来源:文汇报作者:钮怿 邵珍 陈誓骠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前进中遇到的种种矛盾,上海跳出老城区寻找增长点,“唤醒”了浦东的570平方公里土地,带动黄浦江两岸走出了一波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牛市”;2009年,面对去年经济增幅低于10%的现实,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态势,上海能不能激活郊区大为广阔的土地,带动全市经济实现新飞跃?在上海九届市委七次全会上,不论来自郊区还是中心城区,市委委员们都清晰地看到了一条新路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上海发展的治本之策。

  上海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聚集了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人口,形成了要素成本高地。对许多产业来说,上海的吸引力下降;对不少市民来说,上海的魅力减色。但如果从全市6000平方公里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就很有可能找到突围之路。

  杨浦区的平凉地区是上海旧区改造的重点地块,过去2年总共动迁了5000户居民,剩下的13000户居民目前正等待安置房源――市委委员、杨浦区区长宗明用“落实房源的速度决定动迁的速度”来形容当下的状况。“要鼓励‘城里人’走出城市,走进郊区新城。”市委委员、嘉定区区委书记金建忠表示,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必然既有利于郊区农村,又有利于中心城区,“‘城里人’到郊区,既能解决一些在城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又能给郊区发展带来机会和资源”。

  “迁居郊区,市民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交通、医疗、教育等的配套。”宗明替中心城区老百姓说出了担忧,而这恰恰也是金建忠的“烦恼”。原来,嘉定区的江桥地区有一批上海早些年建的动迁安置房,由于配套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居民们生活不便,小区内矛盾多发。“我们应该加强郊区和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特别应该注重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在郊区更好更快配置,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这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心城区向郊区产业转移、居住地转移的必备条件。我们还应该特别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建设,这是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城”、“郊”双方迅速达成共识。

  社会事业和交通设施的不足,是城乡差距的具体表现,也是上海谋划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市委委员、市城乡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许德明对“城”、“郊”委员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了答复:正在建设的和下一轮要建设的交通设施,都会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向郊区倾斜;就近期而言,轨道交通区区(县)通和城郊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无障碍运行将是工作的着力点,“我们会加大放射性路网的建设,特别是重视村级道路和桥梁建设,为村村通公交打好基础”。

  通达的交通,能将人流引入郊区,更能将资本和产业导向郊区。闵行区不久前请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给干部们上了一堂课,这两天,市委委员、闵行区区长陈靖反复回味上课时听到的一句话:“城乡统筹应该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起头。”他说,根据规划,闵行基本可以做到“轨道交通到‘田头’、行政村村村通公交”,最近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也在加快向闵行导入,“郊区硬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资本的目光。如果资本、品牌、技术都能和郊区农村结合起来,上海一定能在农村的改革发展上取得突破。”拥有临港新城的南汇区已经尝到了产业导入的甜头,市委委员、南汇区区委书记戴海波介绍说,近年来,南汇农民收入增长保持了10%的速度,奥妙就在于非农就业,“单单通过开发临港新城,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我们去年就获得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

  危机,往往会激发为生产力松绑的勇气。在九届上海市委七次全会的会场中,大家大胆跳出传统思维路径,调整出适应新时期上海需要的发展思路:只有真正将郊区和农村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安排好、发展好,产业才有可能更多地在6000平方公里土地上更合理地分布,人们才有可能在6000平方公里土地上更舒适地居住,城乡才能更和谐更亲密,上海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