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孤儿给我们的启示
[size=3]日期:2008-05-28 作者:赵志疆 来源:新民晚报近日,一篇题为《冷静对待收养灾区儿童》的文章广为传播,作者以唐山孤儿的身份写道,“我每天守在电视旁,关注着抢险救灾!但我更多地关注着和我一样命运的孤儿们,看到那么多富有爱心的人们争先恐后想收养他们,我很怕!怕他们和我一样,表面幸福,内心无比痛苦!”
他在文章里写道: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让我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哥哥,那年我12岁。在地震一周后,我被北京的亲戚收养。在那个年代,我被好心的人们包围着,一次一次地回答着他们好奇而让我痛苦无比的问题:地震的场面是怎样的?爸爸、妈妈怎么死的?更恐怖的是,学校让我到处做“报告”,在内心最为痛苦的时候,我念着别人写的发言稿……后来,我辗转到另一个亲戚家上高中。他们居然在地震后数年对外人讲,我是他们收养的地震孤儿,我又一次被恐惧包围了!无数次的询问,让我在夜间经常做梦和哭泣。我开始仇恨他们!我高中毕业以后没有参加高考,直接参加了工作,因为我想独立,想离开那个噩梦般的地方!
与任何一个灾后重建项目相比,地震孤儿心理的重建工程显然更为漫长和艰巨,如果忽略他们的情感需求,难免会再次对他们稚嫩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正是“唐山孤儿”面对收养热潮,却深感忧虑的原因所在。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持续开展,如何安置、抚养地震孤儿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各地登记收养灾区孤儿的报名咨询电话公布后,许多群众踊跃报名登记。如果说爱心捐赠是一种爱的付出,收养孤儿则意味着将这种爱心延伸为责任。有心收养者不妨自问,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将这份爱贯穿始终?因为你将接受一个原本完全陌生的孩子,不计功利地付出爱与责任,要有足够的宽容去接纳他们的一切特点甚至缺点,用慈爱为他们的成长护航。
作为收养人,需要具备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且年满30周岁这四个条件。除却这些“硬件”的约束之外,心灵“软件”似乎更为重要。地震孤儿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踊跃收养地震孤儿的热潮令人备受感动。不过,有必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回访来全面了解孤儿的生活状况,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希望民政部门多些考察和监督,真正将地震孤儿交给那些有爱心和能力抚养他们的家庭,为地震孤儿找到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
[/size] 对于受过创伤的人,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肉体上的,最好的疗伤方式就是尽快让他们步入正常健康的轨道,所以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的伤口。而过去我们的一些做法比如让他们把伤口在大众面前晒,表面上人道其实很残酷,应该无形中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旧事重提,再度让他们去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愚蠢的人道! 心理阴影,,最不别再提起。。 [size=3]有的主持人就是为了收视率,不人道的反复向幸存者询问
上次看东视的爱心直播室里有位吉姓女主持就是这样的,
直到幸存者哭泣着断断续续说到:她的家人被发现时身体已经成两段了。。。
女主持才意识到,于是马上打断她的讲述。。。[/size]
真是:em3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