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的收入核对系统 市民不必自行取证
【居家养老】今年增加200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记者:最近有很多数据表明:上海老龄化、高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民政工作的压力是不是很大?
马伊里:就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来说,老年化压力对我们来说尤其大。有一种说法,在上海工作过的人都希望在上海养老,所以上海养老的压力就更大了。
过去我们养老一般是由家庭子女承担赡养义务,中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靠家庭子女来养老,从传统上讲要有经济支柱,还要有护理照顾的责任。现代社会家庭小了,特别像独生子女将来老了怎么办?我算了一下,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将来要养12个老人,他们就是有爱心、孝心,可能也没有能力。所以要研究养老格局。“9073”的理念是,养老不仅要有家庭的养老而且要有社会的养老,不仅有居家养老还要有设施养老。“90”,就是90%的老人在家里由子女来照顾;“7”就是7%的老人可能要享受社会化的居家养老;“3”就是3%的设施养老,有一些老人需要护理,社会应该提供这样的养老模式。
记者:从比例来看,上海更倾向于居家养老,现在这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马伊里:“居家养老”目前我们提供上门、日托以及邻里互助形式。提供的服务归纳成“六助”,一个是助餐,老年人吃饭是一个问题,两个老人或者独居老人自己做饭的话,做一次饭可能要吃三四天才能吃完的;第二,助洁,清洁卫生,擦玻璃窗、打扫卫生,有一些老人是需要帮助的;第三,助急;第四,助浴,就是帮助洗澡;第五,助行;第六,助医。
记者:您刚才提到“助餐”,老人吃饭是个问题,民政局新近推出10条养老措施中有一条就是设立老年人助餐点,现在开展得怎么样?今后是不是对助餐点有补助呢?
马伊里:社区助餐服务点是我们服务员的创新,虹口区和卢湾区的一些街道比较早就开始尝试通过社区餐点为老人提供餐饮。今年我们出台的十条扶持政策当中,就有一条是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要增加200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
今年我们已经安排了3000万元对100个老年人的日间服务中心、日托所进行补贴。
【养老机构】上海将建专收高龄老人养老院
记者:有一种现象,一些老年朋友需要到敬老院养老,但一些敬老院设置高门槛,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马伊里:我在工作当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质疑和抱怨,一方面反映我们提供的床位总量不够,其实按照规划是需要10万张,我们现在才7万张。市政府已经连续多年进行每年一万张床位的推进工作,力度是非常大的。推进方面政府也有补贴,市财政补贴5000元,各个区按照1:1配套给予补贴。
当然还有结构问题,现在差不多80%以上的床位是给予可以行动的老人,但事实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更需要老人设施,所以调整老人设施结构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
记者:是不是意味着今后上海出现类似于收高龄老人的敬老院或者专门给行动不便的人有专门的养老机构?
马伊里:对。我们要花大力气调整结构,让需要护理的老人得到有设施的养老。当然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如果我们用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或许这也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有这么多的老年人,现在大概到280万左右,未来几年当中我们可能要发展到350万的老年人。那么这么大的老年群体我们有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消费呢?我们有什么产品可以让他们消费呢?比如说房产,有没有适合老年人住的房子?有没有让老人和小孩住得比较近的房子呢?有没有适合老年人的服装?。
【保障落实】收入核对系统今年覆盖中心城区
记者:一些朋友有疑问,这些保障措施是不是最后能确保落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马伊里:随着政府公共政策的普及、普惠,对人员的筛选难度就比较大,所以我们市政府考虑建设收入核对系统。我们去年在四个街道进行尝试。公平性方面,我们也收到一些提问,比如说现在廉租房收入会不会有人虚报冒领?这套系统的建立会有助于我们这方面工作的改进。
记者:我以前听说过一件事,曾经有人开着奔驰申请困难补助,现在对于这些人是不是有更好的制约措施呢?
马伊里:你说的这个事我也听说过,这次我们在做廉租房申请人收入核对的过程当中,不瞒你说我们确实发现一些虚报冒领的现象。有一些人申报的数字和我们核对下来的数字不同,他自己申报一千多元,我们核对下来他确实每个月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整个检出率大概在16%。
记者:也就是说这个系统是通过一些高科技信息技术,与很多的政府部门协同合作的?
马伊里:是这样的,我们希望通过这套系统促进养成诚信习惯。比如说,个人在填报的每一个环节都提请申请人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刚才说的(检出 16%)差错率也有一定措施,不是简单退回去,而是把有关材料退给他,提示他再核对一下,你申请材料跟我们检查有误差,核对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间90%的居民都自动说是我填错了,我愿意自动退出。这套系统能够帮助大家建立诚信习惯,有错就改。我们现在已经在全市61个街道开展了收入核对的试点,今年还将在中心城区的126个街镇开展这项工作。
记者:这个系统今后会不会覆盖到全市?
马伊里:对,我们从试点的情况来看还不错,如果按检出率16%的话,光廉租房这一项就可以节约资金一个多亿,否则的话我们就要误拨了。接下来我们不仅在廉租房里面使用这个系统,将来一切的公共政策凡是需要核对收入的公共政策比如说教育的资助还有医疗的资助等等,就像房产的资助等方面的资助都可能使用这套系统。
同时,系统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方便老百姓申请。过去我们申请一项服务,老百姓必须在不同的部门间来回取证,有了收入核对系统后,你只要递交你申报的材料就可以了,后面的核对是由政府各个系统之间来比对获得结果。
【便民服务】一门式工作人员将持证上岗
记者:很多事情老百姓自己办摸不着头脑,听说街道有一门式的服务,现在发展情况怎么样?
马伊里:现在和民生直接相关的公共政策非常多,我们曾经做过统计,有218项由政府的法律法规规定老百姓要到街道一级的部门办理。一门式简单说就是从多门到一门,从多头到一头,它能够增加便捷度,让老百姓走一次就可以办完事,还能增加“透明度”,在一门式里面办的每一个程序老百姓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
记者:听说现在很多区设立分中心,市民办事可以就近了?
马伊里:如果说街道或者镇区域比较大,才有设置分中心的需要。大家会希望多一些分布点,但从提高办事效率而言,我倒觉得设立一个集中中心更好,当然附近的交通要比较便捷。对远一些的老百姓可以提供政务代理服务,你可以打电话来我上门取。
记者:那这样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是要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吗?
马伊里:对,所以对一门式的前台工作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我们已经获得批准,向国家劳动部申请政务办理窗口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现在审批已经完成。我想今年年底大概可以完成这个研究,将来从事政府窗口办理人员需要持证上岗。
【人力资源】“十一五”期间需要3万名社工
记者:我知道很多社会人投入到社工当中,但大家不知道社工、义工和志愿者的区别,能不能介绍一下?
马伊里:社工严格说来是具有志愿精神的职业工作者,是一种职业,就像一个医生、老师、教师、会计、律师一样,是需要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并且不是只要有爱心就可以做的。职业社工的工作离不开志愿者,成功的社工周边可能有上千个志愿者。
记者:那么现在上海的社工工作状况怎么样?
马伊里:上海社工推广已经有十年历史了。它的特点就是在多领域推进社工。大家一般的概念觉得社工只在民政部门里有,但现在上海很多领域里面都有社工。在敬老院养老服务里有大量社工,在上海还有学校提供社工工作,医院里也有社工,还有提供家庭工作的社工。
上海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工职业证书考试,到目前已有8000多人获得证书,还有600人获得三级、四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今年还要开始社工水平认证的全国性考试,所以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上海需要3万名社工,前景非常广泛,制度推进方面也越来越完善,人们会越来越知道社工对于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嘉宾档案】
马伊里,女,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现任上海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曾任上海市民政局社团管理处处长,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浦东新区城区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浦东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等职务。
【晚报视点】养老“养身”更要“养心”
□骆新(上海市政协常委、东方卫视评论员)
在我所采访过的上海民政干部中,普陀区民政局的党委书记、局长曹道云曾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曹道云是个“有心人”,他本着对老百姓的关爱、创造性地设计并实施了许多“养老、扶贫、助学”的政策措施,有不少后来都被全国民政系统加以推广。如在“养老”方面,他就率先探索建立了“政府购买式”、“家庭自助式”、“邻里互助式”、“功能输出式”等多种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建立了“十分钟为老服务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乐、助托”等服务,实施独居老人“守望工程”……所以,曹局长去年也被评为全国57位“道德模范”之一。
其实,曹道云不过是上海数以万计的民政干部中较突出的一位。通过他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上海民政系统,这些年一直在为积极发展养老事业不懈努力。
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养老服务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人们迫切需要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和社会组织能力,及时地解决由老龄化所带来的一连串问题。
众所周知,上海市政府这些年对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十分巨大——
从2005年起,上海每新增一张养老床位,市级财力就要直接补贴0.5万元,区县财力按1:1配套给予补贴;2008年,上海民政局将“新建10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00家社区老年人助餐点”等养老项目,再次列入市政府要办的实事当中;由上海市慈善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出资2000万元,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农村薄弱养老机构进行改造改建;同时,为了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自2001年以来,上海政府先后从建设用地、小区规划、公用事业性收费、税和费、建设财力补贴、就业贴息贷款、促进就业发展、医疗保险等50多个方面给予“民间养老院”扶持。
目前,上海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也就是俗称的“9073”:即为3%的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为7%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补贴;90%老年人以自助或家庭成员照顾为主,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培育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资源,供家庭自主选择……
必须认清的是:正因为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公共财政尚不可能承担起全部的养老任务,所以民政系统必须采取合理的政策引导,鼓励商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但目前,真正进入养老领域的大资金还不是很多,这跟养老服务的分散化、复杂化、风险化有关。如何能集中优势、产生规模效应?
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除了子女赡养外,自己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不高,若子女在外工作,“空巢老人”增多,“居家养老”的难度也相应加大。美国某些地区的经验是,可以引导老年人搬出现有居所,住进敬老院或老年公寓,把住房暂交政府或下设的公益基金,进行集约式管理,形成可租赁的“房屋银行”,用这笔收入养老。
另外,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2007年,上海市民平均寿命期望值也首次突破“81岁”——81.08岁。不同年龄层次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需求不一样,我想,在对待“养老”问题上,我们的思路不必囿于仅仅是“对老人生活起居进行物质方面的照料”,老人的精神生活同样也需要我们的关心。
上海的老年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退而不休”,除了饮食起居之外,他们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度过寂寞和孤独。如果由民政部门出面,成立某种非营利性组织,把有着同样兴趣和生活习惯的老人们结合组成“俱乐部”,或者建立“结伴式老年公寓”(德国即有此方面的尝试),能使住在全城不同地区的老年人通过活动,在交往中彼此照顾、问候,构成“虚拟社区”,也算是一种“互助性、结伴式养老”模式。
这种组织可以经常召集老年人共同娱乐、讲座、比赛,使他们不仅在身体上得到照顾,在心理上更能得到安慰,甚至不少老年人还能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
总之,养老服务既是一项公益事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在这方面,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但社会化养老的最终目标,一定是对老人“既养身、又养心”,让所有的老年人,继续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