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播新闻没啥不可
“现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经不会讲、讲不好上海话了,这让我非常担忧。”上海沪剧院演员马莉莉建议,在电视台和电台方面,每天花半个小时用本地语言播报新闻,以规范、传播上海话。(上海青年报1.28)在很多人看来,用上海话播新闻是源于一种文化自满,显示的是上海人的自我优越感,所以无论先前推出的上海话大辞典,还是上海话输入法无一都遭到了人们的批判。批判者无一例外都坚持这样一个论断,保护方言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大方向背道而驰。马委员倡导规范、传播上海话成为靶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马委员出于保护方言的目的,希望通过用上海话播新闻这样一种形式,来普及上海话,无可非议。因为这有助于海派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讲,讲不好上海话?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上海话之所以在年轻人中失去了吸引力,一方面说明这种方言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方言由于存在地域性,晦涩难懂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道屏障。试想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居民究竟还有多少。另一方面说明上海话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缺乏创新。从最初的松江话到上海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更新的过程。上海开埠后,面对欧风美雨,上海话就吸收了很多外来语。而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词汇,语言不断出现,而如今的上海方言则似乎缺少这种吸纳精神,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三上海话并不能代表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独具一格,但是其根基并不在上海话。沪剧、海派电影之所以能领一时风气之先,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我们不可能复制。即使我们能拯救上海方言,但未必能拯救海派文化。北京方言最接近普通话,但是京剧所面临的状况也并不乐观。
上海话播新闻其实只是事件的表象,其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地域文化。除了上海话,我们还有东北话,闽南话,陕西话,各地的方言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学外语,而不愿意去学那些方言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步入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今天,如何使这些以方言为代表的文化增强吸引力,或许更值得人们去关注。文化从来就是多元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如果用上海话播新闻能够提高上海方言的魅力,那我们试试又有何妨 我认为还是普通话好
上海话是到该消忘的时侯了.
上海话是到该消忘的时侯了.自然形成,没什么可惜. 我个人到是觉得没必要刻意的去做一些表面上的工夫但是,各地方言作为一种文化,应该被坚决的保护起来 强烈要求用本地江桥话播新闻……!!。
灌水,hoh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