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设施缺 河水清澈难
排污设施缺 河水清澈难2007年07月16日 新民晚报周刊
近日媒体曝光浦东一些河道遭受污染,场景触目惊心,与焕然一新的市区河道形成鲜明反差。上海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也是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城乡水系纵横贯通、血脉相连。没有源头清水来,问渠怎能清如许?郊区水环境现状到底怎么样?记者上周走访了几个村镇。
河道成了垃圾场
家门口的那条河、那座桥叫什么名字?河水从哪儿来,往哪儿去?走访中,能说出答案的人并不多,记者只能借助郊区地图分辨。城市里,我们喜欢“亲水”,在乡镇,人和水却缺乏亲近,没有了认同感。
南翔古镇内,太平桥下流淌的是横沥河。堤岸栏杆整齐漂亮,河水也没有异味,但却泛着青色。提起河水,居民们大多摇头:“上游有很多工厂,水流到这里不发臭算好的了,河里早已看不见鱼虾的影子。”
街上人流如织,河水寂静冷清,人和水之间,缺乏亲近感。一艘船载着保洁员从上游开来,保洁员用网兜不停地打捞,船舱内的垃圾堆了1米多高,塑料袋、烂菜叶、饮料罐……都是人们沿河丢下的杂物。小码头边,有人在往河里倒生活污水,甚至有人走到河边“方便”,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回答是:“水本来就不干净。”
河面上停着一艘小舢板,一位老人穿着破旧衣衫,戴着青色解放帽,像在河里“寻宝”。竹竿在水底捣鼓着,带起黑色淤泥,散发出一阵阵异味,然后,老人从竹竿底部剥下些“垃圾”丢入船舱。“捡些烂铁。”老人说一口本地话,“一天大概能卖个20块吧。”原来,绑在竹竿底部的是一块吸铁石,老人在河底寻觅着他的生活来源——铁筐、瓶盖、钉子、锅子……
堤坝整洁河水脏
郊区河道干流、支流、叉流众多,那些类似“毛细血管”的浜渠,很多都是“断头浜”,由于农村排污设施不完善,村民素质不一,它们成了郊区水系最脆弱的一环。
还没走进嘉定永乐村,就闻到一阵臭味,那是附近一家食品厂散发出来的味道。村里的河道距离主河较远,河水难以交换,就像是一潭青色的死水,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垃圾,飘出阵阵臭味。记者看到,河道已经整治一新,修了水泥堤坝,但是没有清澈的河水,村民说:“没有修水泥坝的时候,还要脏,现在已经算好了,但是这河道污染,仍然非常严重。”
在宝山顾村镇几个村庄,不知名的小河道旁立着“保洁牌”,写着河道名称、长度和保洁员名字。称为“河”,有些勉强,因为它们更像排污水沟,泛着黑色泡沫,蚊虫飞舞。保洁员戴着手套,拿着网兜,拎着铅桶,在河道与河道之间的交界处,从黑色的水里打捞着各种各样的垃圾,每天要打捞两次,足可装上三四铅桶。谈到河道污染,有的村民归咎于外地人不懂规矩,有的村民归咎于工厂排污。
河面遍布绿浮萍
市区河道难得一见的绿色浮萍,在郊区河道中很普遍,尤其是村镇河道中,经常能看到成片成片的绿色,有的甚至被厚厚的浮萍遮盖,成为无法“呼吸”的河流。
在一些主要河道中,也出现了大面积的绿色浮萍,在宽阔的水面漂浮着。家住南汇包家桥的王老太介绍说,咸塘港南汇段的河道里,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浮萍,“知道浮萍是从哪里来的吗?对河道有什么影响吗?”王老太摇了摇头笑着说:“风大的话会把浮萍都吹走,一个多星期就没有了。”
沿着沪青平公路一路走去,只见一座座桥下,河道大多是“绿油油”一片,“健康”状况不如人意。大规模的绿色浮萍,表明郊区的不少河道有富营养化的征兆,提示我们应该更加关心水质。
整治后又见鱼虾
江南鱼米之乡,但可以捕鱼的河道现在越来越少。在奉贤庙泾村和石家村之间,有一座桥跨越宽阔的浦南运河。老刘一大早就在桥上放下了一张10米见方的网,用4根竹竿撑住放入水中,起网时就用力拎起。他不是专职渔民,因为休息,想来捉几条鱼改善一下伙食。然而,等了二三个小时,收获却只有一只螃蟹和一条小鱼,老刘说:“前两年鱼还很多,但从去年11月份开始,不知道为什么,鱼就很少了。”
南汇新南村,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这里的河道,一旁是农田,一旁是人家,还保留着质朴的江南水乡味道。由于大治河干流就在不远处,附近也没有工厂、畜牧场,河水比较干净。60多岁的老吴夫妇,平时可以在河边洗锄头和水桶,还可以洗洗衣服,不过,他们还是很怀念过去的时光。“这条河叫曹唐港,1978年挖的,以前清澈见底,孩子们都喜欢在里面游泳,鱼虾也很多。”老吴说,“曹唐港也曾经脏过,但是河道整治后,挖深了1米多,附近养猪场也关了,水质就好了起来。”
记者走访过程中,只看到这里的河道内,插着不少鱼网,“现在里面有鲢鱼、鲫鱼还有龙虾,我们是不准捕的。”农民和渔民倒是井水不犯河水,老吴笑着说,“有鱼是好事情,我们宁愿有人在这里捕鱼,说明水好。”
【焦点思考】
整治要有持续性
走访了多个村镇,看到大多数河道都已修葺一新,只有少数村镇的堤岸还是泥堤和杂草。河道边用水泥或砖石砌起,并且种植了绿化,部分河道还种植了睡莲等植物,利用植物营造绿色环境,净化水源。
走在徐泾镇的徐蟠路上,看到了整治过后的蟠龙塘,河道边种植了绿化,有美人蕉、水竹还有睡莲,在路边还搭建了亲水平台,然而,精心构建的生态系统,却还是与灰暗的河水形成了鲜明对比。
“天气热了,那河还要臭呢。”附近一家小卖部的店主说道,“前面有电子厂、日化厂、食品厂,这河水怎么可能干净呢?”由于水质不好,附近居民对于河道没有什么“亲近感”。
在不少村镇,记者看到了一些示范性的河道,花红柳绿水清,甚至有些窄窄的河道,还种植一片一片的“人工绿洲”,确实是一片江南水乡风光。但是,隔开一个村、一条河道,情景可能就截然不同,一位村民遗憾地说:“好看是好看,不过只是一条两条,不是全部。”
水清需“人人负责”
也许过了靠水吃水的年代,人和水的距离,越来越远。
以前江南水乡的河道,有灌溉、通航、防汛、水源等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功能逐渐变得单一,航运越来越少、喝水有自来水……农田上盖起的工厂也越来越多,对河道的肆意污染,变得逐渐麻木起来,而且,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农村,随意倾倒垃圾,更破坏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
河道是城市的血管,河道畅通水质清澈,是一个城市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城市里,人们达成了这个共识,因此亲水楼盘卖得越来越贵;然而在郊区,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意识观念的差别,人们缺乏爱护河道的自觉性,整治和维护的难度,要比城市河道困难得多。
“保护河道,人人有责,爱护河道,人人有份”,在由上而下的整治后,我们更需要“人人负责”的精神。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许多人在河道黑臭后,曾经向有关部门反映,“反映了很多次了,还是老样子”。一而再,再而三,人们也就失去了信心,慢慢地对污染也就习以为常,甚至麻木起来。因此整治河道,让村民们参与其中很重要。
【焦点背景】
河道水环境整治重心向郊区转移
从去年起,河道水环境整治重心向郊区转移、目标向郊区聚焦、政策向郊区倾斜。
在近郊黑臭河道整治方面,将推进近郊六镇24条黑臭河道整治,今年基本完成余下的5条段11.9公里黑臭河道整治任务,同时开展与这些河道相联系的其他7条段30公里黑臭河道整治。
今年计划整治郊区骨干河道16条段60.4公里,充分发挥水系整治的整体综合效益,从而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
上海今年将完成7400公里镇村河道的整治,并探索建立河道健康档案,切实加强郊区中小河道长效管理,推动城乡水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全面提升郊区人居环境质量。
■关键词
【万河整治】从2006年开始,上海用3年时间全面整治郊区约2万余条村镇级河道,使郊区水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近郊六镇黑臭河道整治】对列入上海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徐泾、九亭、南翔、江桥、周浦、康桥六个镇的24条近郊黑臭河道开展综合整治,使水环境总体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焦点关注】
关键问题:人们环保意识不够强
全力奋战在第一线的河道保洁员,上海常年有1万多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参与河道整治的工人,这是记者从上海水务部门得到的信息。
从去年以来,水务部门开展了“万河整治”行动。今年目标是完成计划总量的70%,但截至5月底,已完成今年计划的50%多。为了让郊区居民早日享受清水河,他们更提出了3年任务2年完成的目标。
郊区河水黑臭、淤塞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排污,而这又牵涉到当地村民的就业、经济问题,因此,河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去年的整治,投入不大,效果却很好,水利职工付出了很多。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是郊区河道治理的关键问题——治理好的河道又被随意排污,几年的努力就毁于一旦了。
【焦点链接】
国外如何整治黑臭河道
■泰晤士河
1830年开始污染,1850年河水黑臭,原因主要是伦敦的污水量超过了原有下水道的承载能力,导致污水流入泰晤士河。19世纪后半期,伦敦兴建大型下水道,改善了城市排污设施,并加强水质的监控和污水处理能力。直到1969年,经过多年治理,河水重新变清,现在有100多种鱼类重返泰晤士河。
■莫斯科河
一度成了污浊不堪的水沟。莫斯科市政府在全市铺设了总长5000公里的排水管道,把城市污水引入处理厂,经净化处理后再排入莫斯科河。经过处理,污水净化度可以达到90%—95%。另外,政府十分重视污水的回收利用,通过污水再利用系统,向数十家大型企业提供工业用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