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苏 上海方言中的茄子
江南人称茄子为落苏。我种了几十年落苏、吃了几十年落苏,从未有过什么想法。忽一日在半醺中,我对这二种叫法产生了兴趣。这个“茄”字,在我印象中总有一点洋味,譬如雪茄、茄克、颠茄等等,全是洋货。调过头来看,除了茄子,这个字简直是个死字。后来在《齐民要术》中看到关于种植茄子的记载,那可是早在北魏时期,方知茄子这一名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并非是近代舶来品。那么茄子为何又叫落苏呢?只能到书籍中去找答案。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有这么一段话:“《酉阳杂俎》云:‘茄子一名落苏。’今吴人正谓之落苏。或云钱王有子跛足,以声相近,故恶人言茄子,亦未必然。”茄子与瘸子同音,为了给钱王一点面子,人们便忌讳说茄子而改称落苏。陆游告诉我们:至少在唐代,茄子已经被称落苏了,同时他还记录了一个自己并不认可的民间传说。我想,如果当时人们真的因为忌讳钱王儿子的残疾,应该把茄子改口为茄果或者茄瓜才合理啊!干吗要用落苏这个怪名?看来这个说法不可信。
宋洪迈《容斋随笔》引《贻子录》云:“其林园一章谓茄子为酪酥,亦甚新。”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亦云:“五代《贻子录》称茄子作酪酥,盖以其味相似也。”我们再看一条资料,《艺林类聚》引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云:“吴人至京师,为设食有酪苏,未知是何物也。”我们根据这些资料大致可以整理出这样一条思路:茄子曾经被称为过酪酥——酪苏——落苏,读音基本没变,文字却已面目全非。我想不妨大胆推测悬想一下这个名称的演变过程。
古人初食茄子时,因其酥软如酪酥,干脆就叫它酪酥。后来肯定碰到了一个麻烦,就是在文字书写时分辨不出这东西到底是指奶制品还是蔬菜, 于是改动一个字,称之为酪苏以示区分。再后来,仍觉得这样写有点不伦不类,索性彻底改为落苏。依我看来,这落苏二字,绝不是简单地找出的同音词,其中蕴含着一些奥妙。先看“落”字,它既保留了“酪”的读音,又保留了“酪”的一个部首作为胎记,且又从草,表明了茄子的植物属性。再看“苏”字,苏的本义是一种叫紫苏的植物。茄子从枝叶到果实全是紫色的,是紫苏的兄弟姐妹。“苏”在古文中还有另一个含义 :“凡下垂为苏”,譬如“流苏”便是一例。茄子的果实全是下垂之物,正合其义。一个“苏”字,无论从读音,从属性,从颜色,从形态,方方面面蕴含了茄子的特征。落苏之名,落取其音,苏取其义。在大量的同音字中,要取代“酪酥“二字,非”落苏“二字莫属。
茄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芙蕖茎”,只是荷梗而已。并没有说它是一种蔬菜,可见在汉代茄子尚未传入中国。三国 时代出现了酪酥的名称;到了南北朝的《齐民要术》中,已记载了茄子的名称和种植方法;唐人的《酉阳杂俎》中,出现了落苏的名称。历代农书中均以茄子为官名,落苏只是民间叫法而已。令人奇怪的是,常与酪酥打交道的北方人,现在反而称其为茄子;而几乎与酪酥无缘的江南人,倒称其为落苏。这种阴差阳错的事,直令人挠头皮。想了半天,我觉得这个怪现象可能与西晋南渡和北宋南渡两次历史大剧变时,北方人大规模南迁到江浙一带有关。如果这一猜测成立,那么,今天江南人普遍使用的落苏一名,原来是历史上两次大逃亡带来的。
茄子在汉代尚无音讯,说明它是在二晋三国时期传入中土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引用《农桑通诀》云:“隋炀帝改茄子为昆仑瓜,一种出自暹罗国者。”董其昌有诗《紫茄五首》,第一句便是“何物昆仑种”,这两位明代上海人都很关注茄子,并隐隐透露出茄子从何处传入中土的信息。
我小时候曾天真地认为,这落苏一定是从非洲传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已有外宾来乡下参观人民公社,我得以零距离仔细观察非洲人,益发坚定了我的想法。你看那紫黑色,那细腻如丝绸般的皮肤,简直就是落苏皮。,我居然把人与植物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是同种同族。按我现在的认识,觉得自己少年时代的想法虽然幼稚,但绝不荒唐。万物的发生和演变都受自然规律即造物主的支配,不论是动物的肤色还是植物的皮色,都是千万年来阳光照射的结果。明乎此理,便不难得出落苏原本是一种热带作物,它的皮色和黑人的肤色一样,都是热带强烈阳光照射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落苏和黑人是同乡。黑色有一种特殊的美,当黑色与光洁、细腻、坚实、灵动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时,便会产生令人惊绝之美;如中国的书法,大理石,红木家具等。有一年夏天,我在上海市区公交车上同时看到一黑一白两位外国女性,都穿着无袖上装。白人的皮肤毛孔毕现、斑痕点点,令人联想到褪了毛的鸡鸭。而黑人的皮肤光滑细腻、纯洁无瑕,令人联想到玉雕、丝绸,当然也包括落苏。
江南所见的落苏,大多是紫黑色的条茄。近年来,随着农副产品流通迅速,菜市上出现了奇奇怪怪的茄子品种。从颜色上讲,有浅蓝的,淡绿的,微白的。从形态上看,有灯泡状的,秤砣状的,带条状的。这是茄子在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下经过千百年时间发生的品种变异。常见女士小姐们节食减肥,企图改变身材。我会揶揄道:我是种茄子的,如果种的是条茄,施肥再多结出的仍是细瘦的条茄;如果种的是砣茄,即便不上肥不浇水,结出的还是胖墩墩的砣茄。人也一样,黑白肥瘦,其实早由你的父母(或祖宗)决定了,你再花钱花力,是改变不了多少的。还是想开些吧! 弓虽!!!!!!!!! 佩服 我又在新闻坊李贴了个有关上海方言的帖子 有空可以去看看 挺有趣的 一会去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