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城社区网〗's Archiver

世界第一等 发表于 2007-4-28 15:58

父母唠叨的原因

  1、性格原因 一般性格软弱和紧张型的人容易唠叨。唠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就像有的人出门的时候,不相信自己已经关好了门,还要重复去看一次一样。软弱和紧张型的人是不相信自己的话别人已听见,不相信别人会照着自己的话去做,所以要重复,要唠叨。
  2、思想原因 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所有的希望,有的父母甚至将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也寄托到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但简单的理想“位移”,十有八九会给孩子增添一股无形的压力。孩子实现了父母的“理想”,当然是皆大欢喜,而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步骤去做,便会为了加强“督促”,不自觉地就开始了“强化教育”——唠叨。
  3、子女的原因 父母乃至祖父母骄纵、溺爱,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的习惯和唯我独尊的心理,很多家长都反映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家长明显感到言语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没找到其他的好办法,于是错误地认为,遇到孩子不听话,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三次不听就说五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4、观念差异的原因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作为父母一代,跟子女成长的时代不同,接触的事物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正视这一点,以老观点、老办法看问题,还把自己奉行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没有从子女的角度去思考,不了解子女在想什么。

世界第一等 发表于 2007-4-28 15:59

唠叨父母易使孩子性格拖沓

  6—12岁年龄阶段,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父母反映孩子最多的是:做事情拖沓和任性。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都反映着父母的行为方式。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软硬两种形式。
  “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世界第一等 发表于 2007-4-28 16:00

父母唠叨也会伤害孩子

  一、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唠叨的家长往往缺乏自信,对自己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面对紧张型性格的父母,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二、批评的话不宜多 首先,要耐心地加以指导。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而为。其次,学会尊重孩子也很关键。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受到伤害,他们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要给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即使是批评,话也不宜多。
  三、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唠叨,归根结底,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和孩子交流时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时间最好选在吃饭时和睡觉前,因为这是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我认识一个母亲,她从孩子很小时,就注意和他的情感交流。每天在孩子上床时都要问问他:“今天过得开心吗?”孩子长大后,就形成了在睡前和父母沟通的习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愿意告诉父母。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孩子就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忠告,也用不着父母再费力地唠叨了。
  最后要提醒父母,对孩子讲话也要经过大脑过滤,要讲在点子上,不要信口开河。说出去的话、下达的命令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

世界第一等 发表于 2007-4-28 16:01

解决家长唠叨的四大策略

  策略一:学会尊重孩子。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父母这时就要善于把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与他在谈话中的外部表现联系起来,细心观察孩子的神情、言语、注意力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等,从而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策略二: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的行为令孩子骄傲,那么,孩子在模仿父母行为的同时,还会从中获得安全感;而一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感受到父母的行为令人生厌,那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可就要大打折扣了。更可怕的是,孩子会效仿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更可能出现反叛父母。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切记少说多做,身教为先,言而有信。  
  策略三: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创建一个学习型家庭,用知识武装两代人的头脑,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特别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家长教育子女的素质提高了,掌握了现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就不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孩子最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时候,用最低级的语言,甚至是不道德的手段“对付”他们,伤害他们。  
  策略四:学会运用艺术语言。父母可以尝试将唠叨的语气改为提醒。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表示你和孩子站在一边。切实地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和较年长的孩子讨论时,要协商制定罚则的约定,规则要清楚,然后微笑地走开。如果孩子没能做到约定的事情,那么只要遵照罚则即可,不需要再讨论,因为约定就是约定。

[color=gray][ 本帖最后由 世界第一等 于 2007-4-28 16:03 编辑 ][/color]

世界第一等 发表于 2007-4-28 16:05

子女应善意看待父母的“唠叨”

  “可怜天下父母心”,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过切,虽然努力克制自身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行为,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一些“唠叨”,这些唠叨在他们看来完全是正常的、善意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很不顺耳。其实这些都是父母心里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他们以不适当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对于父母的这些唠叨,不管是积极对抗还是消极对抗都是不可取的,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时候孩子应该做的就是理解与沟通。
  客观认识父母的“唠叨”  父母的“唠叨”,其实是父母对你的一种殷切希望,只不过化作言语时,有可能不尽恰当,尤其是一些特殊时期,如中考、高考时期,心理的焦虑状态,让孩子无法面对父母再三的叮咛,哪怕是一句关心的话语,都会以为是父母又在给自己施压,不理解自己的处境。如果是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父母的关心则会使自己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心态。所以我们要平静地对待父母的关心,他们的关心没有错,只不过方式可能有些不当罢了。
  体会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 父母们无不希望一代比一代强,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多懂知识,掌握立足社会的本领。把自己所有未圆的梦,未完成的事业都深深寄托在了孩子身上,集所有的期望和厚爱于孩子一身,他们的关心是最真诚的,最无私的,也是最不求回报的。正是如此,作为子女应理解他们为你所想、为你所急的心情。就算话说多了一些,也不要烦躁,也不要有抵触的心理,轻松面对,恰当适时而又友好地向父母表示自己的决心:“请不必再重复了,我会做得很好。”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