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乐死提案女孩的争议
[attach]5882[/attach][attach]5883[/attach]
[attach]5884[/attach]
[attach]5885[/attach]
口述
《新闻调查》记者、主持人柴静 ◎文/本报记者 陈万颖
脸谱
柴静:生于1976年。现为《新闻调查》记者、主持人。
声音
李燕的命运取决于社会大多数人内心的观念。
最近柴静的博客(blog)里交织着忧虑、争辩和思考,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名叫李燕的28岁残疾女孩,她希望能合法地安乐死。
3月13日,新浪博客首页挂出了柴静和李燕的博客(blog)。从3月8日李燕给柴静第一条留言开始,柴静就在利用博客营造“安乐死”这个议题的讨论空间 。
3月18日,刚结束“两会”报道工作不久的柴静接受了《青年周末》记者的电话采访,叙述了这场网络辩论会的幕后故事。
雨落在她脸上,触动在我心里
3月8日的晚上9点多,我像往常一样翻看博客里面的网友留言。突然看到一个叫李燕的女孩给我发的是“悄悄话”。主要内容是说她得了病,想申请安乐死,还写了个关于安乐死的议案,想让我帮她提交到“两会”上去。真的还是假的?我点击她的新浪ID,找到了她的BLOG“无路可逃”,但现在她已经把博客名字改成“安乐死立法呼唤——李燕”。我把她博客里所有文章都看了一遍。知道了她在6岁时,被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医生说她只能活到15岁到18岁。可现在她已经28岁了。对未来失去母亲照顾的恐惧,让她想尽快以安乐死的方式有尊严地结束生命。
博客里的文字让我感触很深。其中写到“淋雨”,她妈妈带她去敬老院看环境,想知道以后她能不能在那里生活下去。走到半路突然下雨了,他们就折回来了:
“天空渐渐落起了雨点,我和妈妈急急忙忙地往回走,许多数不清的雨点落在我和妈的身上,我瞬时间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我从来没有这么淋过雨,更没有这么坦然地淋过雨。小时候爸和妈一上班我就一个人坐在外面,碰上了下雨天我就会很害怕,慌张地祈求爸或妈赶快回来推我进屋……所以总是错过了淋雨的机会。而这清澈的雨点在轻风的包卷下,落在我的胳膊上、手背上和头发上,那心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坦然的甜蜜的浪漫感,很舒服,很舒服……
——李燕 2006年8月19日星期六 (发表于2007-02-27 12:55:40)
那一瞬间,有什么东西击中了我的心,好像我和她一样在感受雨落在脸上的感觉。这个细节让我觉得她非常细腻,非常热爱生命,同样的雨,落在我们脸上可能没有什么知觉,但她就会产生那么多的感触。
之后我有一篇博客文章的题目就叫《雨落在每个人头上》。我想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彼此之间其实是有着很深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通过对生命的共同感受来搭建。
当时我没想好该怎么做,我就给她留言,说:“我是柴静,看了你的博客,你对生命的态度我很敬重。我虽然没想好我用什么方式来帮你,但我会去做。”
第二天我正常工作。一般晚上10点以后才是我写博客的时间。我打开看,发现她又给我留言了。“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她很急,想知道我究竟能不能帮她把议案递交到“两会”上去。
那时候我心里的想法慢慢就清晰起来了:这不应该仅仅是帮她递一个议案这么简单。
我没有递交议案,是想在网络上充分讨论
李燕希望我做到的事情很容易。我只要在会场随便找个人大代表,说你帮我递交一个议案——不是没有这样一个机会。但是我个人相当反感这样的“机会”。
我还没有找到能够提交这个议案的人,他必须是负责任的,并且对安乐死这个问题有相关的研究。我会更多地在公共卫生界和法律界寻找专家,这急不来。
并不是只有在“两会”期间才可以提议案,没有必要像水龙头一样,这十几天打开了,水哗哗地特别大,过了这十几天,拧上,又滴水不漏。“两会”期间不帮她递交议案,就是不帮她?不是的。有些理性是体现在克制上和不作为上。
“两会”是几千人的一个会场,而网络是无数公民的会场。10年前我也关注过安乐死,但那时没有这样的网络平台。10年之后,我们进步了吗?我们懂得在理性和尊重别人的前提下去辩论吗?3月9日我贴出关于李燕的第一篇文章之后,我已经做好准备利用博客这个平台让大家讨论下去。
昨天就有网友在博客里面问我:“你看你去年的‘两会’博客每天都写不同的故事,多好玩啊!今年为什么要来做这么一件看不到结果的事呢?”我回复:任何改革都是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交互作用的一个结果,而很多时候民间力量体现在媒体的声音上,博客也是媒体的一种。假如我们现在看不到结果,我们就发表更多的言论。今天未必能够立法,但是我们今天的讨论一定会为人们做出选择的时候提供一个最明智的结果。
我在博客里扮演放大镜的角色
我就是一个放大镜,任务就是聚焦。我看几千条的留言,把其中的焦点找出来,也就是下一步的论题。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大家去比较、判断,互相说服、争论。网友的留言里面会产生第二天的论题。
我会把“李燕要求安乐死”的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安乐死是什么?李燕适不适合安乐死?安乐死该不该立法?在“安乐死是什么”这个大命题下,我们又会讨论生命权。人有没有决定自己生命的权利?这么多人赞成安乐死,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纽约的朋友看了网上的调查,跟我说:
“网上90%的人支持安乐死,真让我吃惊。”
“为什么?”
“是因为没有宗教才这样吗?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生命的基本态度?”
“咦,你以为没上帝管就没人管中国人吗?你为什么不想,这是他们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一个表态呢?”
我把有个人的留言贴给他看:“我之所以赞成安乐死,仅仅是因为我不愿意像巴金先生的最后几年那样,被强制活着。”
3月15日,我选择了三个网友的观点,让大家先讨论李燕是否只有安乐死这条路。
3月16日,我发现大家的讨论已经涉及到安乐死是否应该立法的问题上。我就在这一天的博客中贴出了另外几个网友的观点,我选择了和社会保障有关的一些观点。但是这样之后很多人就回来问我,柴静你怎么态度变了,好像不支持安乐死了。我觉得这是两个问题。你倡导一种爱人如己的社会伦理,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了安乐死是否能够立法的讨论。
接着,很多网友又说,在中国的立法环境下,安乐死法律不可能很快出来。但是我就在想,这种前提下,我们还能做什么。法国、美国都没有安乐死法律啊,但并不意味着无视人类共同的痛苦。我很多国外的朋友,帮我找了很多案例。其实对于我,也是一种调查。
李燕案例让我看到“道不同而相与为谋”
我每天没有时间再打开网络看有多少新闻在关注她。也是你给我发短信,我才会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媒体在关注李燕的事情。她对我来说就是每天晚上我打开博客,想想今天对这件事还应该做些什么讨论。
我听说她现在一天要接受十几个小时的采访,我很担心,毕竟她的身体这么不好。但是我不会去劝告她不要接受媒体采访。我觉得这是对她的一种干涉。我在博客中写她的事,这只是我一个记者的态度。我并没有公开李燕的电话,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唯一公开的线索是她的博客。她自己有权利决定是否接受媒体的采访。我只能说,让她爱护自己的身体,情绪不要太过激。
对于媒体现在的喧嚣,我只能说,希望大家在这段喧嚣过去之后,还能关注她。
从我这里,我想我们最能为他们做的事情就是把几个基本概念梳理清楚,把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摆出来,然后分门别类地去解决,而且形成长期性的关注,有效地去推动它,而不是仅仅当作“两会”期间花絮性的选题来做。
也有网友跟我说,柴静你换件事情吧!现在都有点审美疲劳了。
我很疑惑,如果我们对一个群体的命运,事关人类共有的死亡问题都没有一个真正的关注,没有一个把焦点汇聚起来的过程,而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仅仅发表一些不管不顾的看法,谈一天两天之后就过去了,那我觉得这个事情没有意义。
担心李燕现在的生活状态,但不会干涉
你不觉得很好玩吗?网友们在我的博客里自己和自己讨论起来了。有个网友的话让我很感动,他说虽然他们之间观点相左,但他觉得柴静的博客是一个真正的公共空间,彼此是理性和互相尊重的,所以他说“道不同而相为谋”。这也是最初我开博客的一个初衷。
从我去年开博客到今天,并不是一个特别容易的过程。我的博客里也出现过很情绪化,甚至是很过激的一些言词。
我本人也犯过错。有一次实在不能忍受一些猥亵的字眼就把评论功能关闭了几个小时。但立刻就有朋友提醒我,不能扼杀大多数人的言论自由。给我震撼很大。所以很快我就又开通了评论,并且写了一个致歉声明。一年多了,到现在我觉得这个空间慢慢成熟了,从李燕这件事情看,所有评论我都看了,哪怕是匿名的评论,没有一个人是觉得这个生命“无所谓”的。
[color=gray][ 本帖最后由 世界第一等 于 2007-3-22 18:31 编辑 ][/color] 安乐死在欧洲也还是充满争议的... 我支持!虽然无法想像如果发生在自己身边是什么样子!
页:
[1]